近日,“德国铁路公司计划大规模采购中国高铁列车”的新闻迅速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的醒目位置,与之带来的各种评论不计其数,而其中蕴含的意味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德国制造,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最科学的工业制造水平,可这样一个国家的铁路公司,居然准备在未来的3到5年内从中国进口铁路设备。此则新闻如星星之火,立刻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上点燃了评论的热情。中国网友纷纷力挺点赞、自豪感暴涨,欧美网民则在评论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有酸溜溜,也有钦佩,还有担忧。毕竟在德国铁路公司设备采购竞标中跟中国南车北车竞争的是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公司的国际知名度是有目共睹的,况且我们的CRH3型高铁用的就是西门子的技术,这种情节反转和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媒体报道时难以言语的复杂心态。
经过一天的发酵,关于该报道的持续传播发酵远远不止是德国范围,更被诸多欧美主流媒体分析传播,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影响,笔者看来无非是多种思维心态产生了意外的交集。对德国公民而言,与中国铁路制造企业竞争失利的西门子无疑是躺着中了一记闷棍,酸溜溜的语言折射出对中国制造的疑虑,原始报道中的德国网民评论可以证实这一点;对置身事外的全球各国网民而言,报道中的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无疑是常年保持着较高曝光率的,毕竟我们在全球的高铁招投标计划中总是扮演那条最具实力和信誉的“鲶鱼”角色,铁路设备出口德国只是温吞关注的持续;对广大中国网民而言,这则报道明确释放了中国制造崛起的信号,大大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毕竟能向德国出口工业成品的国家还不太多,尤其还是高铁产品这样具有高度知识技术产权的产品。
中国有句老话叫“长江后浪推前浪”,高铁设备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产品自然被我们赋予了许多情感属性,但这样的进步在某些西方媒体眼中成了我们“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表演。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制造的铁路设备无非就是抄袭了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川崎重工之后的大杂糅、大山寨,出口德国只能代表我们充分利用了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并不能表示其他意义。西方某些人的红眼病当然是要治的,而且类似的新闻往往能取得还算不差的短期疗效,但与之相对应的我们自己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并不完全可取。如果仅仅盯住“出口德国”两个词而忽略了诸多高铁核心设备还是从德国进口,那就是典型的选择性失明,是自欺欺人。
总而言之,此次我国铁路设备出口德国,只说明我国铁路制造业取得了一次阶段性的小胜,我们可以自豪,但还需避免骄傲。以后中国铁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占据媒体版面的机会还很多,我们要习惯外媒的吹捧和质疑,更要明晰以后的艰难和前景。中国铁路的出口路,光明且曲折,但决然不会止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