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记者大讲堂”主讲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 冯振宇 摄
本网讯
2月10日下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65期“记者大讲堂”,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作《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战略》的专题讲座,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主持活动。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行业类媒体和北京市主要新闻单位的媒体负责人和编辑记者230多人参加。
胡正荣说,去年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所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首先要打造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多平台、多渠道分发的技术体系,这是所有媒介融合的第一要素。那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哪些方面融合?文件非常明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
胡正荣首先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媒体治理新理念的三个关键词:用户、开放、共享。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来说,一是用户,以用户的思维来想问题,不管什么类型的媒体,在做任何一个节目和版面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用户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产品,应该为不同用户群生产不同形态的产品。二是开放,即一方面内部打破封闭的组织架构。完全按照媒体类型划分的组织结构、架构方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了,需要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同时,新闻媒体外部也要开放并与所有社会资源打通,不仅以新闻满足社会需求,未来的发展要落到信息服务上。三是分享,在媒体融合的今天,新闻播发之后并不意味着传播工作的完成,而是才开始形成传播效应,还要看老百姓的阅读量、分享量、评价量、转载量、点赞率。分享的时代,媒体工作人员截稿和下班的概念将会被颠覆。
胡正荣还提出媒体融合的三大战略。首先是用户中心战略。融合媒体时代要转变思路,使用“用户”来替代“受众”。这不仅是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的变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呈现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和服务化特点。媒体生产的所有信息、新闻,推送的背后都要有附带服务才有“黏度”,才能达到信息产品的深化和优化。媒体传播出去的内容,用户在消费的同时,又对其内容进行分享、评论、转发,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让用户多次地再生产、再分发。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清楚,即用户数据作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这将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媒体架构。
其次是产品导向战略。做新媒体不是另起炉灶、另做概念,传统媒体积累了那么多年的品牌、用户群、可信度、权威性要延展到新平台,成为吸引用户的入口。产品制作要依靠传统后台大数据进行分析开发,掌握用户使用习惯,实现定制信息、精准传播,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当今时代,除了传统媒体的APP,还要有社交功能和社交能力,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一定是在内容聚集之后,更多地把用户聚集在一起,通过媒体深度的信息服务,使用户高“黏度”依附于这个媒体。媒体发展方向就是服务。新闻是一种服务,信息也是一种服务,线上是一种服务,线下也是一种服务。随着车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普及,移动互联时代媒体可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其产品也可覆盖各个领域。
最后是机制与体制战略。中央要求媒体要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位一体化,在操作层面,要实现五位一体重点就是组织结构重组和采编流程再造。机制与体制战略涉及五个方面,一是所有的改革必须是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二是所有的结构是协同的,资源是开放和共享的;三是采编要流程化;四是内部的架构以产品和服务项目制建构;五是体制内外打通。
讲座引起现场编辑记者的热烈反响,中国绿色时报社等记者就今后行业类媒体的融合发展方向、大数据开发应用等问题踊跃提问,胡正荣教授都一一给予解答。编辑记者们普遍表示,“记者大讲堂”举办媒体融合系列讲座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既解读了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方针政策,又回应了新闻界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讲人对于媒体融合发展很有研究,理论讲述充分,案例分析透彻,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新思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方式、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很有帮助。(周聪睿)